盛龙武术课堂
鹤 拳
鹤拳是南拳一种。原称“白鹤拳”,清康熙(1662-1723)年,福建方七娘创,方原籍浙江丽水人。多流传于永春、福州、福清、长乐、莆田、连江,宁德一带,并经过华侨传到港澳和东南亚。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(即宿鹤)、 鸣鹤、飞鹤、食鹤(即朝鹤)等四种不同的拳种。宗、鸣、飞、食四种鹤拳既然同出一源,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方面就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。宗鹤拳的特点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“宗”。
盛龙武术课堂
宗 鹤 拳
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"宗"。"宗"是方言,难以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,只能说个大概。我们知道,狗从水里爬上岸时,身上总是发出一种弹抖之劲,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间弹掉、科净。狗的这个动作叫"狗亲身",这种弹抖之劲就叫"宗劲"。所以我们说,"宗"有"弹、抖、撞"的含义。
宗鹤拳用气,气沉舟田,注气不注力,注意更注气。而这"气",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,有一定的运行路线。武术家认为,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。练气这种功,就是气功,或叫内功。宗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。
宗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。丹田可分为上丹田、中丹田、下丹田。宗鹤着重练下丹田,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,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。练时应气沉丹田,有节奏地呼吸,呼吸应当做到绵、细、深、匀、细、柔、有力;且意守丹田。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,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。
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,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,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,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。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,它循着经络,由丹日下行至足心(涌泉穴),然后上行经过背、颈,直到头顶(百会穴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,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。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,周而复始,不断循环。 在练丹田功时,腹部应当感到充实,并富有弹性,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,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。
盛龙武术课堂
鸣 鹤 拳
鸣鹤拳也是鹤拳的一种,晚清年间,永春白鹤拳师林世咸及再传弟子谢崇祥在白鹤拳的基础上所创。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,善鸣鹤拳用掌,常发声,以声助力,故有"鸣鹤"之称。
鸣鹤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,以意为神,以气催力,拳势激烈,上肢动作较多。身法要求沉肩垂肘,含胸拔背。步法要求稳固,落地生根。发力时劲由足跟起,气沉丹田,腰、腿、臂贯串一气,力求顺达,讲究蓄劲。
鹤拳拳论中有句话:"刚柔相济定心神。"对初学者来说,平时除学走步外,最重要的是将身体各关节放松,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劲。
武术所需要的劲是外行人所难以体会到,故有"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"之说。 刚学拳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技巧,使动作准确,发力有劲。但"冰冻三尺,非一臼之寒。"掌握技巧也决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奏效的。
盛龙武术课堂
食 鹤 拳
食鹤拳"掠之为食"。食鹤拳在训练时吸气和吐气经常发声。食鹤拳多用指,有如鹤啄食状,动作轻巧、快速,手上也讲五行变化。 食拳要求以静为主,静以养神,一静百静,一部面却它的静是以意守气。养其浩气。动时快速勇猛,讲究精、与一神、手、眼、节的配合。
拳势有时较为激烈,上肢动作较会。步法稳固,练时以两足为根,力由根起,劲在腰头,气沉丹田。脚上讲落地生根,吞身逐臂,井井向上,动作整齐清晰,身正步稳,稳静内在,内外合一。
运动起来给人以沉着、稳静,灵活多变,勇猛而漂悍的感觉。手法则要求四平八正。马步常用三角马(即三点五梅花)。技击时脚上是"无搭不伸腿"的(即手上如没有缠住对方身上的某个部位时是不起腿的)。食鹤拳是讲突然出击的,拳谚说"食鹤变,五行变"。
盛龙武术课堂
食 鹤 拳
飞鹤拳也是南派鹤拳中的一种。"通之为飞",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。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、舒展、大方。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、跳跃、展翅拍击等动作,吸气上提似飞,常以声助力,动作形象优美。
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,身法上也讲吞、吐、浮、沉,两臂的动作较多,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。 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、四门、八步连、二十八宿等,也以三战为主。训练时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(福建人称之为"包马")。
步法训练以梅花桩为主,技击时进退变化似三角马。手法上有击、勾、摔、点、贴、盖、压、剪、弹等,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样讲五行变化。
盛龙武术课堂